2016年8月16日 星期二

告別了妳的飄髮,和我的金屬




記得嗎?剛上高中那時,練團唱Poison “Every Rose Has Its Thorn”, 妳在台下望著我吱吱竊笑,害我連吃三支螺絲。鼓棒都丟過來了,我卻痴望著妳明眸皓齒,充血的腦想著,該怎麼讓你坐上我的野狼?

那個晚上,妳答應跟我去看煙火,我在Bon Jovi “Bed of Roses”的歌聲中吻了妳那一刻,妳成了Aerosmith歌中的“Angel”; LA GUNS歌中的Jayne.

從此我們形影不離,每天下課,無論躲教官還是躲警察,妳總在野狼上緊抱著我,車上綁著那台貼滿樂團貼紙的手提音響,狂吼的常是Cinderella “Gypsy Road”, 不然就是 Skid Row “Youth Gone Wild”.

然而,當我們天真的以為玫瑰沒有刺,現實卻在在刺傷了我們。你媽,我爸,導師,教官,還有為妳好而出賣你的朋友們。離家出走的我,和侯門深鎖的妳,把我推向Guns N’ Roses“Appetite for Destruction” UGLY, BUT GOD DAMN REAL!

重考那年,也許你不知道,我偷偷去北部找過妳,卻看妳上了學長的車... 後來,不用我說,我們都知道發生了甚麼事

分手信我收到了,陪我度過黑暗歲月的Kurt Cobain也死了,而我還好撐了下來, 只是搖滾大夢也醒了。忘了自我,忘了自由精神,忘了反抗權勢,像多數畢業生一樣,新鮮的肝,丟進資本榨汁機裡

最近,兒子長大了,翻出一塵封已久的Hair Metal卡帶&CD。他問我這些是什麼? 我說,這些都來自一朵玫瑰的故事。


by BearNoMore不再熊 

  2016.08.17

(本文內容,純屬虛構; 如有雷同,實屬巧合)

2016年7月28日 星期四

泰迪大叔的搖滾樂編年史-1: 從 Debbie Gibson 到 Europe

緣起

     
有一天我想: "當兒子青春期的時候,讓他知道老爸的青春期是什麼樣子",所以就從這裡開始寫起。

那為什麼標題是 <搖滾樂編年史>?” 
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 因為我對搖滾樂的熱情,至今不曾消退; 我的青春記憶,幾乎都和搖滾樂有關。






初識洋流


我小學的時候,有個電視節目叫做 "閃亮的節奏",專門介紹西洋流行音樂。 因為我爸做貿易,常接觸到一些"洋玩意兒",所以家裡都會準時收看這節目。 在那個只有三台的年代,這個節目是唯一能接觸到西洋音樂的管道。

這位和MJ合照的禿頭大叔,就是"閃亮的節奏"主持人-余光

記得常跟哥哥坐在電視前,爭論哪個歌手比較好,哪首歌比較好聽,哪個偶像比較漂亮... 那年頭最常被比較的,就是兩大當紅玉女歌星: Debbie Gibson Tiffany




少男情懷- 情牽Debbie Gibson <黛比吉布森>



等一下,你剛剛不是說 Debbie Gibson VS Tiffany? 怎麼只有介紹 Debbie Gibson?”

因為這是我的編年史,我喜歡的是Debbie,我高興寫她,不行嗎?

等一下,這不是搖滾樂編年史嗎? 玉女歌星算搖滾樂嗎?”

這是鋪陳嘛! 總有個過程,青春期,也不是一夜之間,就變得邪惡齷齪,總是要從清純羞澀開始嘛

話說那是個沒光碟, 沒網路, d (c曹都還不知道在哪裡) 的年代,青春期剛開始的男生,就只能看女偶像歌手轉圈圈,露露肩膀就感覺很爽。 所以對我來說,Debbie Gibson這類青春玉女歌手,給我的童男生活留下極深刻的印象,到現在四下無人的時候(恥度很低),都還能偷偷哼上兩句

現在回想起來,那時候的Debbie Gibson,跟現在的韓流美少女比起來,不論顏值或身材都遠遜一截。 只能說當時資訊有限的時代,只要是國外來的,庸脂俗粉都覺得美若天仙。

另外還有一個可能,就是Debbie跟我小學班上一個女生有點像。這個女生賴同學,常對我這個大摳呆笑,雖然,我知道她多半是笑我又胖又滑稽的樣子,但青春期的雄性激素,就像嗑藥一樣,讓我天然High~

 
(~You can take me to the skies... It's like being lost in heaven ~ from "Lost in your eyes" by Debbie Gibson)


有點扯遠了。Debbie的那種泡泡糖式輕快而簡單的旋律 (例如Only in my dream),就算英文不好的小學生,也能朗朗上口,再加上一兩首少女懷春的自彈自唱情歌 (例如Lost in your eyes), 對當時的我這種還沒登大人的小男孩來說,對剛成熟的姐姐總是有無盡的遐想

Debbie Gibson "Only in my dreams" MV 

 

 

 

電子流行樂一時翹楚- A-HA



要說到輕快舞曲,就不能不提到A-HA “Take on me”. 開始的一段美妙電子旋律,任何聽過的人都會三日不絕於耳。 主唱高亢又乾淨的嗓音,柔中帶剛,唱起抒情歌曲 (例如Hunting high and low),又是另一種澎湃的感動。

除了歌曲歌聲給人的震撼,A-HA也成功搭上了MTV崛起的熱潮,推出的幾支MV (例如上面提到的兩首歌),都採用當時的頂尖特效(當然跟現在不能比),內容創意十足,令人耳目一新。

 A-ha "Take on me" MV

 

 

 


天造旋律- “The Final Countdown” by Europe




我真的覺得80年代,是流行音樂百花齊放的時代,好像隨時都有人信手捻來,就能譜出一段美妙又好記的旋律。

剛剛講到A-HA “Take on me”, 開頭旋律已經是非常簡單易記,我本來認為沒有任何旋律更好記了,沒想到相隔一年,一個同樣來自北歐的樂團Europe,推出了一首 “The Final Countdown”,其開頭的keyboard編曲旋律,更上層樓,令人入耳難忘,堪稱西洋流行音樂史的經典中的經典中的經典中的….(無限循環)


Europe主唱 Joey Tempest-   帥度破表,  才華洋溢,  天妒人怨啊!

Europe這張The Final Countdown,可說是我接觸搖滾樂的啟蒙專輯。雖然接觸搖滾數年過後,再回來聽這張專輯,對其浮誇造作 (講好聽叫 華麗通俗”),已難有任何澎湃激情,但它在我個人接觸搖滾樂的歷史中,有著劃時代的意義。

除了The Final Countdown之外,同專輯中的Carrie,到現在我還能朗朗上口,是我初學英文時的最佳媒介。即使放在現代,Carrie也會是一首不退流行,膾炙人口的好歌! (題外話,幾年前,蕭敬騰曾唱過一首歌叫Kelly,我就認為從歌名到旋律都有Carrie的影子,只是很難超越當年Carrie好聽的程度)

Europe "The final countdown" MV

Europe "Carrie" MV






同場加映 - Bon Jovi



其實和Europe同期,同樣如日中天的,還有另一天團 Bon Jovi. 相信大家對這個名字都不陌生. 不過我卻是到上了高中,才接觸到一些Bon Jovi的歌,所以這部分容我後續再說。

Bon Jovi 主唱 Jon Bon Jovi- 老了更帥,還演過慾望城市哩~

Bon Jovi "Livin on a prayer" MV 




   








2016年2月19日 星期五

手沖技巧概念 - 萃取平衡表 @延續#咖啡意志的 #吉蒔商行

手沖技巧概念-萃取平衡表 @延續#咖啡意志的 #吉蒔商行


手沖咖啡的過程其實有很多變因,而學會並熟悉手沖技巧,只是讓你能將其中一些變因控制得更好,但不一定能沖出你喜歡的味道

 吉蒔老闆在此向各位分享一種方法,讓各位在手沖咖啡的時候,有一個大方向可以依循,甚至可以在開始手沖前,就做好計畫,那就是 "(吉蒔)萃取平衡表"


 (版權所有,引用請註明出處 "吉蒔商行")

中排黃底的項目,就是萃取常見的一些變因: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時間,溫度,粒子,流速,攪動      

而每一種變因的變化,會導致萃取的多寡不同,例如最顯而易見的,就是時間越長,萃取越多;時間越短,萃取越少

以下用吉蒔老闆實際操作的一次手沖作為範例 :

 

 在中間黃底,每個變因的欄位旁,老闆先寫下預設的中間值,例如時間的中間值是2分鐘,溫度的中間值是84度...

 然後在最上一排紅字的部分,老闆分別寫下當次手沖實際狀況,例如手沖時間3分鐘,水溫90度,研磨刻度5...等等

每一個變因,只要實際數值高過中間值,就在上面打一個 +號 ; 反之,若實際數值低於中間值,就在下面打一個 - 號

至於最後兩個變因: 流速 & 攪動,老闆預設的情況如下:

流速: 
用V60濾杯流速較快,萃取少,所以是 (-)
用KONO濾杯流速較慢,萃取較多,所以是 (+)
 用Kalita扇形濾杯流速較慢,萃取較多,所以是 (+)

 攪動:
 控制得宜的繞圈注水= 中間值 (非正非負)
初學控制不良的繞圈注水= (+)
水量大的注水 = (+)
KONO式滴水 = (-)

最後得出總+分 和 總-分, 兩者相加就是這次的萃取平衡值

 到這裡大家可能會疑惑: 那萃取平衡值代表甚麼?

根據日本咖啡大師田口護的說法

如果是淺焙豆: 
 負值越大,代表酸味越明顯,味道乾淨,豆子本身的特色風味也越明顯,醇厚度較差 (口感淡)
 正值越大,代表苦酸越平衡,風味和緩不突出,出現澀味雜味的風險高,醇厚度較高 (口感較濃)

 如果是中~深焙豆:
負值越大,得到較清爽的苦味,味道較乾淨,但醇厚度不足
正值越大,得到較醇厚的苦味,出現澀味雜味的風險高,醇厚度較高

 所以依照以上的解釋,可以控制萃取平衡值,去得到自己喜歡的風味口感

不過這只是大原則,其中也有些例外的變因,例如像乙烯兒茶酚寡聚物,這種帶有類似 espresso香醇苦味的分子,只要萃取時間夠長,在低溫的情況下也能萃取出來。這就是冰滴咖啡能萃出濃厚香醇的苦味的原因

 如果希望得到更精確的平衡值,大家還可以更細分每個變因的變化值,例如溫度每增加/減少2度,得出一個(+)或(-),如此一來,上面的範例中,我用90度水溫,比中間值多了6度,應該得出3個(+)

2016年2月13日 星期六

褪去那濃郁的鮮奶,空泛的奶泡,甜膩的焦糖之後,你真的認識自己? @延續咖啡意志的#吉蒔商行



喝咖啡反映人生。

真是一點不假。

我們習慣了偽裝自己,扭捏作態的活著,當然,也許並非出於我們自願,而是為了迎合眾人。

義式咖啡,又何嘗不是這樣的存在呢? 加糖、加奶、奶泡、拉花、焦糖、可可、抹茶就算是espresso, 也是在壓力之下,逼出來的裝腔作勢。

手沖單品,是一個全新的機會,讓我們好好認識褪去偽裝的自己: 一個原原本本的自己。

也許大多數人,只是枯澀單調,難以接近的羅布斯塔,但卻韌性十足,百折不撓,以自己的醇厚成就他人的芳香。

也許你是堅實幹練,面面俱到的提比卡,卻給人感覺少了那麼一點個性。

或者,在咖啡社會的千錘百鍊之下,萬中選一的你,也許是魅力四射的超級巨星Geisha,抑或是才華洋溢卻懷才不遇的遺珠之憾

凡此種種,都需要我們面對自己,認清自己,褪去那些添加物後,原原本本的自己。